人与梅花一样清
文/秦兴慧
在南京生活久了,总会有新的发现。南京的东郊一年四季都值得去。春天看梅花,秋天看色彩斑斓的明孝陵神道,夏天满山绿荫,冬天苍茫素静。这里也是王安石最喜爱的地方。
王安石与南京的缘分,始于王安石的父亲王益。景祐四年(1037)王益就任江宁府通判(州府副长官),于初夏四月携妻儿抵达任所。那一年,王安石17岁,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的青春期。在崇尚文治的基本国策影响下,王安石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,就在来到江宁的最初日子,他终于豁然开朗,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古代经典的学习中,试图获得“用心于内,不求于外”的自我修养功夫。两年后,父亲病逝,十九岁的王安石不得不直面赡亲养家的重任。他暂时放下自己的人生理想,于宝元二年秋,与哥哥安仁、安道一起,进入江宁府学,专心修习举业。22岁,王安石高中进士,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。他一生曾两次被召入相,也曾在扬州和舒州(今安庆)任职,但最爱还是江宁,他曾三次担任江宁知府,晚年更是隐居在钟山(也称北山)脚下的半山园,一生与南京有着数不清的牵连。
王安石虽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,但他的标签里最重要的并不是文学家,而是政治家、改革家,然而也正是这个标签,让他饱受争议。历史上的改革鲜有成功者,古有商鞅变法帮助秦王嬴政实现霸权,但王安石并没有那么幸运,他遇到的不是秦王嬴政,而是空有美好愿望但缺乏政治远见和魄力的年轻神宗,手下也缺乏一批可用之人,好的政策也能被下面念歪了经。王安石的改革很快受挫,然而他一意孤行,仍继续推行改革,把他的很多朋友甚至亲人都逼到了对立面,这里面也包括欧阳修和苏轼。王安石的各项改革从熙宁二年开始,八年后,王安石和神宗都对新政很心烦,彼此也不太满意,变法就惨兮兮地结束了。
苏轼的父亲苏洵曾写下《辨奸论》:“夫面垢不忘洗,衣垢不忘浣,此人之至情也。今也不然,衣臣虏之衣。食犬彘之食,囚首丧面,而谈诗书,此岂其情也哉?凡事之不近人情者,鲜不为大奸慝,竖刁、易牙、开方是也。”这段文字普遍被认为指向王安石。由于新政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,朋友亲人都远他而去,这对王安石打击很大,他心灰意冷,最后选择在南京钟山脚下的半山园归隐。
因此,在南京遇到的王安石,更多的时候不是一个政治家、改革家王安石,而是一个文学家王安石,一个厌倦世事纷扰的隐士。
春天,南京开满梅花。雨花台的梅岗,规模虽不大,但由于挨近方孝孺先生的墓,在“暗香浮动月黄昏”之余,又凭添出一份天地正气的庄严。自方孝儒先生的墓往上走,是一座小山,山上有亭,名木末亭。亭名很别致,“木末”二字出自屈原《楚辞.九歌.湘君》,谓亭秀出林木也。木末亭地势较周边高一些,王安石曾登此亭,作《木末》:“木末北山烟冉冉,草根南涧水泠泠。缲成白雪桑重绿,割尽黄云稻正青。”在这首诗里,王安石还关心着桑和稻,这样的描写似乎与他的政治理想还有一丝丝联系,等到了玄武湖畔和钟山脚下,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,与政治就越离越远了。
王安石有一个隐士朋友杨德逢住在玄武湖边。“千年佳丽地,金陵帝王州“,玄武湖自南朝时期就开始经营,与覆舟山一带的乐游苑、武庙闸西南的华林园同为皇家游乐、宴会的园林,从南朝萧岗的”星芒侵岭树,月晕隐城楼。暗花舒不觉,明波动见流。“可一窥玄武湖的美。王安石也经常乘舟沿青溪而下,来此与朋友论诗问道,并为朋友写下《书湖阴先生壁》:”茅檐常扫净无苔,花木成畦手自栽。一水护田将绿绕,两山排闼送青来。“另写有《忆金陵》”覆舟山下龙光寺,玄武湖畔五龙堂。想见旧时游历处,烟雨渺渺水茫茫。“从这些闲适的描写里,很难再看到政治的影子。
当然王安石最爱的还是钟山(也称北山)。他在第二次罢相后重归江宁,在当时江宁府城东门与钟山的正中置地安家,因距离两地均为七里,取名半山园。钟山成为王安石最常游走的地方,也是最常多吟诵的对象。“涧水无声绕竹流,竹西花草弄春柔。茅檐相对坐终日,一鸟不鸣山更幽。”写的是钟山;“终日看山不厌,买山终待老山间。山花落尽山长在,山水空流山自闲。”买的是钟山;”北山输绿涨横陂,直堑回塘滟滟时。细数落花因坐久,缓寻芳草得归迟。“爱的是钟山;“京口瓜州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。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。”想的还是钟山。
王安石一生并不幸福,晚年又遭受丧子之痛。由于执意改革,许多朋友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。在他隐居后,苏轼曾到钟山拜访王安石,也算与他冰释前嫌。改革的失败,让他对政治失去了信心,晚年,特别是儿子王雱死后,他对人生更加心灰意冷,不得不在佛法中寻求安慰:”寒时暖处坐,热时凉处行。众生不异佛,佛即是众生。“最后,他上书朝廷,要求舍宅为寺,名半山寺,并让家人将自己也葬在寺后。
今天在明孝陵景区内有个复制的半山园一角,墙上题有王安石那首家喻户晓的《梅花》: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 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王安石虽高居相位,但一生清廉,私生活无懈可击,这首梅花诗,也可做他一生的写照。好在政治上的荣辱并没有掩盖他的文学才华,欧阳修曾赞他:“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两百年。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。”今年的春节晚会,又着实让王安石火了一把,他在《夜直》中的一句“春色恼人眠不得,月移花影上栏干。”更不知令多少人神魂颠倒。
可叹的是,如此情感丰富的王安石,与苏洵《辨奸论》里指向的王安石怎么也对不上,是苏洵搞错了,还是《辨奸论》本就另有所指?这真令人生疑。
注:1、标题《人与梅花一样清》取自雨花台梅岗一楹联,上联是”春随香草千年艳“,下联是”人与梅花一样清“。
2、文中关于王安石生平信息引用崔铭的《王安石与南京:生命中最深的温暖与归宿》,崔铭是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,著《王安石传》。
3、文中关于王安石的诗词,部分引用钟山文学馆走廊碑林。
甲辰正月秦兴慧写于南京溧水